资讯要闻

京津冀协同将布局新质生产力

  • 时间:2024-04-08
  • 来源:首都之窗

原标题:去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和成交额双增长 京津冀协同将布局新质生产力

北京市独角兽企业数量为全国第一、每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企业问世、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数6758项、成交额784.7亿元,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14.9%、109.8%……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斐然。昨天,在“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采访活动中,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介绍了本市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情况。记者得知,下一步将面向京津冀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接力研发 打破技术壁垒

如今不少手机、汽车等行业的车间内,上下飞舞的工业机器人可以精准完成焊接、拼装等工序,不少制造业已经广泛使用工业机器人。然而,工业机器人可以如此灵活的原因就是每一个机械臂内安装的减速器,这是机器人的“关节”,也曾是被外国垄断的技术。如今,北京工业大学通过技术攻关,实现了RV减速器的国产化生产。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纪姝婷介绍,近10年中国机器人的安装量增长了12倍,目前占据了全球总安装量的52%,所以RV减速器的需求也十分旺盛。“RV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核心功能部件,一台工业机器人需要3至6个RV减速器。这项技术此前被外国垄断,而且RV减速器在工业机器人中占据了近四成的成本份额。所以RV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性能提升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成国产化替代。”

打破这道技术壁垒是北京工业大学不少学者接替完成的。记者得知,北京工业大学张跃明教授已经攻克RV减速器设计的正向技术难题。而纪姝婷带领团队解决了国产机床和国产刀具的制造难题,进而助力国产RV减速器的产业化生产。目前,随着新工艺投入生产,国产高精密摆线齿轮的成本缩减至三分之一,生产效率提升2至3倍。而相关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关节”已经实现年产能15万台。

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数6758项

纪姝婷带领团队攻克的难题只是北京工业大学科研的缩影,该校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落地。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常务副院长安全福介绍,2023年学校科研成果向京津冀转移的数量占全校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70%。而在本月底的中关村论坛期间,北京工业大学还将举办高校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大会期间不仅会聚焦未来产业6大领域的科技成果进行创新展示,力促产学研融合,还举行全国信息安全产业链链主(中国联通)与京津冀高校知识产权运用联盟(北工大)签约,开展产业链与全国高校相关专利的转让与开放许可交流。

目前北京正在全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年中,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1.04万家提高到2023年2.83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114家,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日均146家提高到2023年日均337家,平均不到5分钟就创办一家科技企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一倍多,从2014年4738.5亿元提高到2023年11859.1亿元。

同时,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目前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实现挂牌运行,一期项目企业入驻率达90%,牵头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加快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数6758项、成交额784.7亿元,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14.9%、109.8%。

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五子”之首,将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瞄准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同时,将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方面,尽快出台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统筹中关村“一区多园”发展,“一园一方案”推进分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打造一批高品质特色产业园区。着力提升高精尖产业核心竞争力,抓好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政策落实,加快推动6G、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制造等高精尖产业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同时要面向京津冀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共建园区,高水平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研究制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提升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方阵,吸引更多国际科技组织和外资研发中心落地。办好2024中关村论坛和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记者 张群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