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重点活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活动暨京津冀产业链“织网工程”技术交流会在兆维工业园成功举办。中关村京企云梯科技创新联盟(简称:云梯联盟)作为支持单位参与。
北京市经信局数字产业处处长张金瑞、节能与综合利用处二级调研员王俊邦、北京市科协科创部副部长铁春雷、天津节能协会常务副会长王金祥、河钢集团代表蔡力辉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京津冀三地的100多名嘉宾线下参会,50多名嘉宾线上参会。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经信局指导,北京市绿促会联合河北省绿发协、天津市节能协会、智园空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同主办。
绿促会理事会驻会代表、书记冯焕民首先致欢迎辞。她代表主办方对各合作单位、支持机构及与会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已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她回顾了兆维集团作为国有骨干企业的历史沿革与产业贡献,介绍了智园空间在园区运营与城市更新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强调,作为北京市经信局主管的行业组织以及京津冀产业链“织网工程”首批合作单位,绿促会将充分发挥平台纽带作用,积极联动京津冀三地的产学研用各界资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与产业数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王金祥会长在讲话中指出,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提升各领域数字化水平、实现用能降碳、加强碳排放监测与能源数据分析至关重要。他表示,天津市已在零碳工厂、生态园区及多项节能降碳项目中取得积极进展。天津市节能协会持续发挥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具体承担能源评审、监测与统计等职能,并积极对接京冀两地协会,协同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王俊邦处长系统阐述了北京市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他指出,北京市已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通过《北京市促进制造业和信息软件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有力支撑产业绿色转型。随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面临节能降碳边际效益减小、投资意愿降低的新挑战,同时碳排放统计的复杂性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出独特价值,既能通过动态分析用能数据、优化生产工艺来挖掘节能潜力,又能借助算法优势提升碳排放统计效率。在节能环保领域,人工智能通过智能传感和识别技术已实现替代人工巡检,结合大数据模型显著提升了运维效率。
张金瑞处长详细介绍了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六方面成效:在制度创新上,通过系列政策构建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在技术创新上,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核心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在数字基础设施上,网络、算力设施与工业互联网、智算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在行业融合上,人工智能在制造、医疗、金融等领域深度赋能;在数据要素市场上,创设数据训练基地与监管沙盒机制,完善资产化规则;在对外开放上,通过伙伴计划与全球平台深化国际合作。他强调,人工智能与绿色低碳的深度融合是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核心引擎,未来北京将聚焦技术攻关与市场生态培育,强化算力调度等前沿布局,并利用政策工具与国际平台,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在经验分享与主题演讲环节,六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分享了前沿洞察与实践案例。
智园空间党委书记郭贵生分享了公司在城市更新中践行绿色低碳与智慧融合的实践。公司通过构建物业运营、项目运营、更新管理三大业务协同体系,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园区能耗与碳排的实时监控。在绿色项目实施方面,重点推进光伏发电、配电系统升级及雨水回收等工程,有效降低园区能耗。他以三里屯国际科创园改造为例,介绍通过空调系统更新、光伏发电建设等综合措施,在显著降低能耗的同时实现运维模式智慧化升级,为城市更新与产业生态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案例。
河钢数字公司主管工程师蔡力辉系统介绍了河钢集团在长流程钢铁制造中应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的实践。通过构建基于智能数采的碳中和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对生产全流程碳排放的精准感知与核算,其平台已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该实践在关键工序降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成功实现了与下游客户的供应链协同降碳,为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路径。
北控水务集团技术总监何洪昌以“数智赋能污水收集系统质效提升的思考与实践”为题,深入剖析了水务行业在按效付费新模式下面临的挑战。他提出,需要通过智能传感、机理模型与算法相结合,实现从硬件感知到系统管理的打通,为厂网一体化运营、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并以杭州余杭项目为例展示了实践效果。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技术总监、软件中心副主任赵立华分享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标准’答案”。他详细介绍了国家层面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重点解读了《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DTMM)》等关键标准,强调通过标准与场景清单的结合,可为制造业企业精准诊断问题、匹配解决方案,有效推动转型升级。
雪迪龙智慧环保研究院院长顾伟伟发表了“大模型技术在污染源废气异常监测中的应用”主题演讲。他深入分析了环保监测领域的痛点,并介绍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学习,精准识别设备异常、参数篡改、人为干扰等多种疑似造假行为,从而提升环境监管的精准性与效率。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研主任刘晓丹围绕“基于AI大模型的制造业知识管理与场景化应用”进行阐述。她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从数据、信息到知识、智能的转化路径,强调了高质量知识库对于实现智能决策的重要性,并结合与首钢吉泰安公司的产学研案例,展示了知识管理在具体业务场景中的落地应用。
北京市绿促会产业发展部部长刘佳发布了《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成果集》,集中展示了该交叉领域的前沿技术成果。
会议还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等新晋绿促会理事及会员单位颁发了牌匾。
本次学术月活动成功搭建了京津冀高水平交流平台,与会领导、学者、专家及企业家通过深入研讨和典型案例分享,推动了人工智能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拓展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为京津冀区域智能协同与绿色低碳发展夯实了学术基础、注入了创新活力。
本次活动得到了云梯联盟、兆维电子(集团)、北交大智慧环境中心的支持。

